当前位置:副伤寒 > 基本常识 > 包氏医宗心得之寒热临证说 >
包氏医宗心得之寒热临证说
寒热在人身的情况,是阴阳的表显。寒热平均,不寒不热,叫平人。一旦有偏盛就会生病,偏盛过高就会危,高得厉害低得厉害都会引起死亡,所以则寒热是关乎人的性命攸关的大事。那阴阳,是寒热的特性。气血,是寒热的本体也。水火,是寒热的变化。因此病人身体强健的,气血都旺盛,疾病发作时,寒热都会偏盛。病人身体衰弱的,气血也会衰弱,因此疾病发作时,寒热也会偏轻。又在初期生病时,气血还未衰减,寒热也还偏盛;病久了,气血已经衰减,因此寒热也随着微弱了。所以,医生治病,必须审察寒热的盛衰并以此来判断,太过的就抑制它,不及的就扶佐它,务必使人体的寒热平均而以后都这样。
包氏医宗心得之寒热临证说04:45来自国学识生堂按语:寒热的种类很多,有轻有重,现以温,暖,热,灼,清,冷,寒,厥八个字,来定它们的高低强弱的程度。温清,寒热是和的意思。只不过是人身体稍微有感觉,还未到不愉快的程度,不能称为病态。到了冷暖的程度,开始感觉身体不舒服了,冷了就要加衣服,暖了就要考虑脱去衣服,虽然是人体感觉不舒服,衣服加了减了之后,气血强壮的人,也不至于生病。然而也有就这样而生病而发热的,也有就此冷暖未到寒热的程度而成为为轻微生病的,虽然不能说有寒热,但这些人的穿脱衣服反常,这个是极轻微的感寒感热。总是觉得身体有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已进入要生病状态的情况了。至于已侵袭的寒热,那就是已经进入病态了。身体必然重裘,肌肤必然发热,各种症状蜂然叠起。倘若寒热程度进一步深入,那就会变为灼热与厥冷状态。疾病要是到了灼厥程度,人就已经处于危险的境地了,不赶快抢救就有死亡征兆了。所以说冷暖属于轻微病态,寒热属于严重病态,温清就相对安全,灼厥就相对危危险了,这是临证辨寒热不可不知的情况。具体如下:
[寒证]:实寒证、虚寒证、表寒证、里寒证(祥见实证、虚证、表证、里证)
冷:病人自觉怕冷而喜暖
白:面舌苔等色白
稀: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涎带下涕大便等清稀
润:皮肤舌质舌苔口咽较润不干燥
静:病人安静少动好卧懒言寡语脉迟或紧
[热证]:实热证、虚热证、表热证、里热证(祥见实证、虚证、表证、里证)
热:病人自觉发热体温升高按诊感觉发热
赤:面红目赤小便段赤舌质红或局部红肿
稠:痰带下粘稠
燥:大便干燥皮肤口舌咽目等处干燥少津
动:肢体好动心烦不宁多言语脉数
那人身体之所以有寒热的表现,是邪气与正气相互交战动作的表现。实际上是正气抵抗外邪的利器,正气旺的,一阵寒热发作后病邪就除去了。倘若邪气盛的,虽然经多日寒热发作,即使疾病日盛,必定也会致气血衰败,最后导致死亡。由此来看,寒热的确是关乎人的生命攸关的大事情。
伤寒温病,古时候都叫热病,以热度的强弱,断定邪正的虚实,因此伤寒是以热盛作为疾病变重的根据,热平是疾病好转的表现,热过了反面就是寒,又以恶寒为发热的对立面。热为阳、为气、为火:寒为阴、为血、为水。现今来看伤寒的发热,在表里、寒热、虚实情况中,都是有发热的。表虚的发热,用桂枝汤来调荣卫:表里阳虚的发热,用真武汤、四逆汤、五苓散、理中汤,来回阳:风寒伤六经,用麻黄细辛来发汗:暑热伤表里,用石膏知母来清阳:半表里的火邪,有用大小柴胡汤来泻火:阳明的燥病,有用大小承气汤来攻阳,这是这些发热的大概治法。至于称微热与无大热的,有的是病很轻微的,有的是病已经侵入里面了,有的是阳虚,有的是热伏。至于杂病的发热,与伤寒大同小异,有邪内蕴的情况占多数,无邪的多不发热。至于那些发热疾病,必然变化多端百样出现。至于手足热这一类,多是中焦热郁,伤及脾胃,热发于外,四肢独现的情况。若称潮热的病症,多数是因为阳明燥病已经形成,才有的潮热症状,总以大小承气汤调治。恶热、灼热,这是极热之症,阳明燥邪在里,才会有的这种情况。
附重点古原文:
寒热之在人身也,乃阴阳之表显耳。寒热平均,不寒不热,为平人。一有偏胜则病,过高则危,高极低极皆死,是则寒热之关于人之性命也,大矣。夫阴阳者,寒热之性也。气血者,寒热之体也。水火者,寒热之变也。故病人身体强健者,气血皆旺,病发时,寒热皆盛。病人身体衰弱者,气血亦衰,故病发、寒热亦轻也。又初病时,气血未衰,寒热亦盛;病久,气血已衰,故寒热亦微也。所以,医者之治病,必审寒热之盛衰以为断,太过则抑之,不及则扶之,务使其人体寒热平均而后已。
按寒热之种类甚多,有轻有重,今以温,暖,热,灼,清,冷,寒,厥八字,定其高低强弱之程度。温清,寒热之和者也。不过人身微有感觉,未至不快,不能称为病也。至冷暖之候,始觉身体不舒,冷则欲加衣,暖则思去服,虽人体感觉不舒,衣服加减之后,气血强壮之人,或不至病。然亦有即此起病而发热者,亦有即此冷暖未成寒热而为轻病者,虽不能说有寒热,但其人衣服反常,是极轻之寒热。总觉身体有不快之感觉,则已入病态之途者也。至已成寒热,则病进矣。身必重裘,肌必发热,诸症蜂起。若寒热加甚,则变为灼热与厥冷矣。病至灼厥,已人危途,不亟治则有死亡之兆也。是则冷暖属轻病,寒热属重病,温清则安,灼厥则危,此为辨寒热者不可不知者也。
夫人身之所以有寒热者,邪气与正气交战而作也。实为正气抵抗外邪之利器也,正气旺者,一度寒热而病即除。若邪气者,虽多日寒热,而病日盛,必至气血衰败,死而后已。由是观之,寒热之关乎人之生命也,大矣。
伤寒温病,古时均称热病,以热度之强弱,定邪正之虚实者也,故伤寒以热盛为病进,热平为病痊,热之反面为寒,又以恶寒为发热之对偶。热为阳、为气、为火:寒为阴、为血、为水也。今观伤寒之发热,表里、寒热、虚实,皆有。表虚之发热,桂枝以调荣卫:表里阳虚之发热,真武、四逆、五苓、理中,以回阳:风寒伤六经,用麻细之发汗:暑热伤表里,用知膏之清阳:半表里之火邪,有大小柴胡之泻火:阳明之燥病,有大小承气之攻阳,此发热治法之大概也。至称微热与无大热者,或病已轻松,或病已入里,或为阳虚,或为热伏。至杂病之发热,与伤寒大同小异,有邪内蕴者居多,无邪者多不发热。至其发热病,必变端百出也。至手足热一类,多以中焦热郁,伤及脾胃,热发于外,四肢独现也。若称潮热之症,概以阳明燥病已成,始有潮热,总以大小承气治之。恶热、灼热,亦为极热之症,阳明燥邪在里,始有是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