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基本常识 > 肝脏基础知识科普第二章第三节乙肝的 >
肝脏基础知识科普第二章第三节乙肝的
一般乙肝患者建议半年检查一次,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乙肝标志物、乙肝基因定量、彩超、AFP(甲胎蛋白检测)大蛋白病毒变异耐药等。这些检测都是必要的,它能看出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复制的程度、传染性如何,而AFP检查还可以看出,早期肝硬化或者肝癌对他的危险性有多大,很多患者在肝功能没有变化时,是感觉不出症状的,而他的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了,这个是危险的过程,有的患者甚至只升高几次就发展称为肝硬化。可以说,定期检查。可以把损害降到更低,把病情控制到慢性肝炎这个过程,使其不向肝硬化和肝癌方向发展。
1乙肝二对半:检查项目参考范围检验意义定量或滴度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或称乙肝标志或HBsAgng/ml0.5(毫微克/毫升)2: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阳性无保护性/有保护性或抗-HBsmIU/mL.:乙肝e抗原(HbeAg)阴性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标志或HBeAgNcu/mL1.:乙肝e抗体(HbeAb)阴性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或抗-HBeNcu/mL1.: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阴性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抗-HBcNcu/mL1.00乙肝表面抗原:前s蛋白1(S1)阳性患者正处于早期感染期:前S蛋白2(S2)阳性患者内的HBV复制活跃乙肝核心抗体IgG阳性表示过去曾经有过感染乙肝核心抗体IgM(抗HBcIgM)阳性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急性乙肝时抗-HBcIgM常呈现高滴度水平,慢性则为低滴度阳性或阴性。正确判断乙肝的急性或慢性对了解其预后分析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Ig:免疫球蛋白抗-HBcIgM阳性高滴度(≥1:);乙肝五项指标及临床意义:
检测项目参考范围临床意义A+B+C+D+E+----急性HBV感染潜伏期A+B+C+D+E+-+--大二阳,急性肝炎早期,传染性强A+B+C+D+E+-+-+“大三阳”表明有HBV感染且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A+B+C+D+E+---+小二阳,恢复初期,表明有HBV感染但病毒复制相对静止,传染性相对较弱,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HBV携带者
A+B+C+D+E+--++“小三阳”表明有HBV感染但病毒复制相对静止,传染性相对较弱。
A+B+C+D+E----+恢复后期,表明曾感染过HBV,或感染窗口期。A+B+C+D+E---++1.HBV感染过,2.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A+B+C+D+E-+-++HBV感染恢复期A+B+C+D+E+++-+HbsAg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肝炎A+B+C+D+E+++++1.一种亚型的HbsAg及异性的抗HBs(常见).2.血清从HbsAg转化为抗HBs的过程(少见).
A+B+C+D+E+-+++(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V携带者.
其余可不记:概按1:服抗病毒药治疗中或治疗后、2:感染窗口期(即早期)、3:感染恢复期、等解答。
即往感染过、现属感染恢复期、有一定免疫功能、传染率低等。
2HBV一DNA,乙肝病毒变异耐药检测、大蛋白捡测:1:HBV一DNA
脱氧核糖核核酸
10的3次方
或1.0e+拷贝/ML
是判断乙肝病毒在体内的数量,复制是否活跃,判断其传染性大小的重要指标。HBV-DNA检查对乙肝病情的监控、确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HBV-DNA检测还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接受乙肝抗病毒治疗。
2:病毒变异耐药
药物敏感度测定
是指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曾经采用了大量的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而且,在机体进行药物的治疗的过程中,乙肝病毒基因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异,乙肝患者用药很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的定向变异,从而产生乙肝病毒的耐药性。
3:乙肝病毒大蛋白捡测阳性大蛋白持续阳性:说明乙肝经抗病毒治疗后易复发,即是HBV一DNA低于正常下限值、仍继续进行治疗,大蛋白消失:就说明治疗效果比较彻底,该项检测技术能正确评估治疗效果,预测病毒是否反弹,判断是应否停药等,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3B超检查结果诊断和分度(1)轻度:B超检查结果-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
(2)中度:B超检查结果-可见肝脏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是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
(3)重度:B超可检查结果-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较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
4血常规项目及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RBC)(单位:10^12/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2)红细胞压积(HCT)(单位:%)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fL)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4)红细胞分布宽度(单位:%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5)血红蛋白浓度(HGB)(单位:g/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单位:pg)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g/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8)白细胞计数(WBC)(单位:10^9/L)4一10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小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9)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位:10^9/L)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单位:%)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
(11)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单位:10^9/L)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2)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单位:%)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3)淋巴细胞计数(LY)(单位:10^9/L)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4)淋巴细胞比值(LY%)(单位:%)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5)血小板计数(PLT)(单位:10^9/L)一大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小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单位:%)大于正常值,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小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减少。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单位:fL)大于正常值,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小于正常值,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18)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单位:%)大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小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
(19)血小板压积(PCT)大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高;小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低。
5肝功能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谷丙转氨酶(ALT)0-40μmol/L。提示肝细胞损伤:增高:心肌炎,急性胰腺炎,急慢性肝病,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心肌梗塞,肺梗塞等。孕妇,熬夜,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伤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ALT均可升高。但ALT缺乏特异性、许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严重的肝损伤患者ALT并不升高。常见的酶疸分离、病情严重。
2:谷草转氨酶(AST)0-40μmol/L。增加:各种肾炎、肝病、心肌炎、肺炎等亦可轻度升高。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肾次之、它是由同功酶ASTs和ASTm组成、前者位于细胞浆、后者位于线粒体中。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超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如果测定同功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伤时仅有AST升高、而重度损伤时则同功酶ASTm明显升高。
3:AST/ALT(谷草/谷丙)比值1。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正常值均为0-40国际单位。如果肝细胞坏死,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和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总之:预后较差。
4:总胆红素(STB1.7~17.1μmol/L胆红素偏高提示代谢功能异常。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胆红素偏高的原因:1: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它胆汁瘀滞综合征结石或肿瘤。2: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溶血性黄疸、血型不合型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3: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提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HBV在临床上有急慢性之分、无论是急性、慢性都可以表现为黄疸或无黄疸。黄疸的深浅决定于毛细胆管阻塞程度和肝细胞坏死阻塞胆道回路的情况、大多数乙肝患者黄疸加深与肝细胞坏死相平行、黄疸越深病情越重、但与传染性无关。
5:直接胆红素(DBIL)0~3.4μmol/L增高:当红细胞大量死亡时,释放出的间接胆红素增多,经肝脏代谢,生成的直接胆红素因胆道堵塞,排泄不畅时出现直接胆红素偏高。
6:间接胆红素IBIL5.0~12.0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
7:总蛋白(TP)60~80g/L蛋白是肝脏合成的。减少:长期腹泻,慢性肝病,肝硬变,肾病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营养不良。增加:高渗性失水,多发性骨髓瘤,某些急慢性感染所致高球蛋白血症等。
8:球蛋白(GLB)20~29g/L急性肝炎时血请球蛋白水平轻度升、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升高较显者、尤其在自身免疫肝病时升高非常明显、然而、任何抗体增加都可有血清球蛋白水平升高、故对肝病诊断意义有限。GLB超过正常值、常以r一GLB增高为主、严重时会出现白球比倒置。提示肝硬化、肝腹水、ALB、GLB都高、说明病毒多、病史长、病情重。
减少:出生后至3岁,球蛋白呈生理性降低。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增高:疟疾,失水,结核病,风湿热,麻风,肝硬变,淋巴瘤等。
9:白蛋白(ALB)40~55g/L白蛋白反映肝内正常细胞的水平、绛低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异常。白蛋白的作用:A:稳定血容量、B调节血管内外体液平衡、C:运输营养。一:白蛋白降低的两种情况:1:降至30以下、说明肝功能存在损伤、常见肝硬化合并腹水、及其它肝功能严重损伤、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常见于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肝炎合并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2:降到25以下、易产生腹水、由于血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间隙、就会出现腹水。减低:肝病,肾功能衰竭,少数营养不良等。增加:当患者脱水时,导致血液浓缩等
10:ALB/GLB(白球比)1.5-2.5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肝功能衰竭或肝硬化时,在白球比值中作分子的白蛋白产生就会减少,导致白球比值偏低。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当体内存在乙肝病毒等抗原(敌人)时,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此时免疫系统就会制造出过多的球蛋白,白球比值中的分母就会增大,也会出现白球比值偏低。如乙肝患者的白球比倒置,需要检查HBVDNA、肝胆B超、肝纤四项等,根据检查结果了解白球比倒置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总之提示肝脏受到严重的损伤。
11:碱性磷酸酶ALP40-U/L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此外,肝肿瘤时ALP常升高且居高不下。在没有明显的黄疸和肝细胞坏死的情况下,如果出现ALP升高,要想到肿瘤尤其是骨肿瘤和肝胆系统肿瘤的可能。注意:生理性偏高、或大月份怀孕超过3倍以上可考虑病理性。
12:谷氨酰胺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GGT
7一32GGT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谷丙转氨酶ATL、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急性肝炎时、GGT呈中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ALT和AST仅轻度升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酒后GGT可随之下降。其它如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升高。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13:胆碱酯酶CHE~U/L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的半衰期短,所以它是肝内损害时的一种极为敏感的、反映肝脏酶合成障碍的试验。其活性降低的程度往往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如重型肝炎患者胆碱酯酶活性值一般都较正常降低,且降低程度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约80%的病人,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可降至正常值的60%,重危病人甚至下降至10%以下,此类患者多很快死亡。因此,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有助于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及对病情和预后的判定。此外,重度慢性肝炎和晚期肝硬变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临床中,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是协助诊断有机磷中毒和评估肝实质细胞损害的重要手段.脂肪肝患者除有三酰甘油明显增高及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PO-B)明显升高外,血清胆碱酯酶也明显升高,有推断:脂肪肝患者CHE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是脂肪肝患者又一突出的生化指标.
14:乳酸脱氢酶LDH一L~U/L乳酸脱氧酶一共有5种同工酶形式分别是LDH1、LDH2、LDH3、LDH4、LDH5,可以用电泳法进行分离。急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后,向血流释入大量的LDH4和LDH5,致使血中LDH5/LDH4比值升高,故LDH5/LDH41可做为肝细胞损伤的指标。急性肝炎以LDH5明显升高,LDH4不增,LDH5/LDH41为特征;若血清LDH5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则可认为是慢性肝炎;肝昏迷病人的血清LDH5.LDH4活性极高时,常示预后不良;原发性肝癌以血清LDH4LDH5较为常见。是观察心肌疾病、肝胆疾病等的指标之一。
15:肌酸激酶CK18.0~.0U/L1.增高:病理性增高: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等。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6:总胆汁酸TBA1-7μmol/L(3.5±1.75)(1)急性肝炎:急性肝炎时血清TBA显著增高,可达正常人水平的10-倍,甚至更高。(2)慢性肝炎:国外研究认为,在慢性肝炎患者中,若TBA水平超过20μmol/L,可考虑慢性活动性肝炎。(3)肝硬化:肝硬化时,肝脏对胆汁酸的代谢能力减低,血清TBA在肝硬化的不同阶段均增高,增高幅度一般高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即使在肝硬化的晚期亦如此。(4)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血清TBA可增高。当乙醇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发生严重的肝损伤时,血清TBA明显增高,而轻、中度损伤增高不明显。(5)中毒性肝病:血清TBA测定对中毒性肝病的诊断优于常规肝功能试验。(6)胆汁淤积:血清TBA测定对胆汁淤积的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肝外胆管阻塞及肝内胆汁淤积包括急性肝炎、初期胆管性肝硬化、新生儿胆汁淤积、妊娠性胆汁淤积等均可引起TBA增高。
17:甘胆酸(CG)0.4~2.98mg/L当肝细胞受损或胆汁淤滞时,血液中CG含量就明显增高,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ALT等更敏感,能早期发现轻度肝损害,对区别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肝炎诊断低限值为3.18mg/L。
18:胆汁酸(TBA)0-9.67μmol/L(1)、轻度(10-20μmol/L):急性肝炎(恢复期)、慢性肝炎(非活动性、活动性)、肝硬化(代偿期)、肝癌、体质性黄疸、Gilbert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黑色肝-黄疸综合征)。(2)、中度(20-40μmol/L):急性肝炎(急性期)、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癌。(3)、高度(40μmol/L):急性肝炎(急性期)、肝硬化(代偿性、失代偿性)、肝癌、胆汁瘀滞(肝内、肝外)、重症肝炎。
19:前白蛋白(PA)-mg/L对早期发现重症肝炎及慢性肝损害有一定意义。病愈重值愈低。
20:铁蛋白(SF)男性15~μg/L
女性12~μg/L
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血清铁蛋白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铁利用量下降)、溶血性贫血(铁释出过多);血色素沉着症及反复输血(铁吸收或储存增多)、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引起贫血(铁利用降低)、恶性肿瘤、肝脏病变、急性感染。血清铁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失血、营养不良以及一些特殊生理状态如孕妇、乳母和生长期婴幼儿等。
21:转铁蛋白(TF)2.20~4.0g/L(~mg/dl)(1)升高:缺铁时增高(缺铁性贫血)、铁蛋白释放增加(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2)降低:感染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肝癌、肾病、尿毒症、遗传性运铁蛋白缺乏症、流行性出血热、血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2:血氨18-72μmolL增高:见于肝昏迷、重症肝炎、肝肿瘤、休克、尿毒症、有机磷中毒、先天性高氨血症及婴儿暂时性高氨血症。减低:见于低蛋白饮食、贫血等。血氨值偏高可能影响肝病患者肝昏迷的发生。其根据主要是:①本病发作时患者血氨及脑脊液中氨浓度明显升高;②给某些肝硬变或慢性肝病患者大量高蛋白饮食或含铵药物,可诱发本病;限制蛋白质摄入和采取降血氨治疗后,病情有好转,可使患者从昏迷中清醒。③给动物喂食大剂量铵盐可使门静脉血氨浓度升高,当超过肝脏处理氨的能力时,体循环血氨升高,动物出现神经症状及昏迷。
23:凝血酶原活动度和凝血酶原时间PTA75一%。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12一14秒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凝血因子大部分均在肝细胞内合成。在肝脏功能正常时、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当肝脏实质受到损伤、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动度可呈不同程度的减低、机体可表现出有出血倾向。急性肝炎患者的PTA降低并不明显、与正常值相比无明显差异。而PTA下降最为明显的则是病情急剧、肝脏实质细胞严重广泛坏死的重症肝炎患者、其次为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患者、现己公认PTA小于40%为肝细胞坏死的肯定界限。PTA降低显著是重症肝炎发展至晚期的标志和预后不良征兆。因此临床应重视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动态变化、用以作为判断肝炎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的一十分敏感的指标。
24:补体C30.9—1.8g/L增高常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急性肾炎、肝癌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正常或略有升高。降低常见于:免疫复合物(又称称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增殖性慢性肾小球肾炎(MPGN)、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GN)、狼疮性肾炎、反复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等严重肝脏疾患和关节疼痛等。
25:补体C40.1—0.4g/L增高常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肾炎、组织损伤、多发性骨髓瘤等。降低常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感染、狼疮性症候群、肝硬化、肝炎等。
6肝纤四项检查:1:透明质酸酶HA20-mg/L血HA均高于μg/L,说明存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
2:层粘蛋白(LN):50-ng/mLLN水平越高,肝硬变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显著。
3:Ⅲ型前胶原(PCⅢ)0-mg/L连续pciii上升的慢肝,提示病情也许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
4:Ⅳ型胶原(CⅣ)30-ng/mLIV-C(IV型胶原)升高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77、肾功能检查血清尿素(BUN)儿童:1.8~6.5mmol/L
成人:3.2~7.1μmol/L
血清尿素是人体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体外,当肾实质受损害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血液中血清尿素浓度增加,因此通过测定尿素,可了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增高:(1)肾脏疾病慢性肾炎、严重的肾盂肾炎等。(2)泌尿系统疾病。降低:见于中毒性肝炎、急性肝萎缩、类脂质肾病等。
血肌酐CRE男性:62~μmol/L
女性:53~97μmol/L
血清肌酐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肾功能正常时,肌酐排出率恒定,当肾实质受到损害时,肾小球的滤过率就会降低。当滤过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血肌酐浓度就会急剧上升。1.增高:血肌酐~μmol/L时,提示有中度至严重肾损害。血肌酐和尿素如同时增高,提示肾功能损害很严重。2.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肉萎缩、白血病、贫血、肝功能障碍及妊娠。
血β2-微球蛋白血清:2.14~4.06mg/L增高:1.肾功能减退、2.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肺癌、胃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
尿酸UA男性:~μmol/L
女性:95~μmol/L
增高:1.痛风:血清尿酸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2.肾脏病变: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等可使血清尿酸升高。3.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都可导致血清尿酸升高。
让心情去旅行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持续更新肝脏总体概述以及肝病相关病种,特点以及症状等全面的总结,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及病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