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基本常识 > 时评常识丨战疫行动之常识考点 >
时评常识丨战疫行动之常识考点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中提及: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国历史上有很多防治瘟疫的医疗著作和方法。《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提出了“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明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经过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灭活天花病毒的疫苗。
一、法律中的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原有39种。甲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引起大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进行管理。
二、中国古代对传染病的记载
1.关于瘟疫的早期记载与著名医书
古代中国为农业社会,受地理因素、自然环境和经济模式的影响,古代常见的流行病有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
中国很多书籍中即有关于流行病的记载:
(1)《黄帝内经》
“医书之祖”《黄帝内经》中《素问·刺法论》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仲景为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曾任长沙太守。东汉末期瘟疫横行,张氏家族即有大量人员去世,张仲景弃官从医,最终写成《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治疗瘟疫的良方,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
《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中形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董奉(杏林)。
“坐堂”:据说“坐堂医生”一词源于张仲景,张仲景坐在衙门大堂诊治病人,故有“坐堂”一说。
(3)曹植《说疫气》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曹植认为疫情并非“鬼神所作”,曹植看到得这病的,全是以粗布为衣、以野菜当饭、住藤屋草房的人,而住得好吃得好的人,却极少患此病者。落后贫穷,卫生条件不好,是易得此疫的社会原因,背后的原因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而致。东汉末期,政治衰败、混乱,且疫情频发,不仅百姓难以脱离疫病,部分士大夫也未能幸免,“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
(4)葛洪《肘后备急方》
葛洪为东晋道教学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曾隐居罗浮山炼丹,著作有《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抱朴子》(道教著作,记载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等。
葛洪《肘后备急方》等书籍中记载了天花(天行斑疮“虏疮”)、结核病(“尸注”、“鬼注”)、狂犬病(“狂犬咬”)、恙虫病(葛洪称为“沙虱毒”,西方称为“立克次氏体病”)等疾病,《肘后备急方》也记载了治疗、预防瘟疫的良方: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等。
青蒿素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以截疟。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证书。
(5)记载疫病的其他著作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也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还针对麻风病进行救治。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记载了瘟疫的三种疗法,即“宜补,宜散,宜降”三法。
明朝吴又可(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吴又可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往往通过口鼻侵犯体内。
单选
1.()记载,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提出了“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
A.《尚书》。
B.《礼记》
C.《汉书·平帝纪》
D.《诗经》
2.()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A.唐B.明C.宋D.清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原有39种。()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引起大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A.甲B.乙C.丙D.丁
4.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类传染病,采取()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进行管理。
A.甲甲
B.甲乙
C.乙甲
D.乙乙
5.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伤寒杂病论》-华佗
B.《说疫气》-曹植
C.《肘后备急方》-葛洪
D.《千金要方》-孙思邈
6.()翻阅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知,尽服之”截疟的记载,深受启发。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证书。
A.詹姆斯·艾利森
B.本庶佑
C.屠呦呦
D.陈列平
7.唐朝()《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也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还针对麻风病进行救治。
A.孙思邈
B.吴又可
C.张仲景
D.董奉
8.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建安三神医指()
A.张仲景、华佗、孙思邈
B.张仲景、华佗、董奉
C.曹植、华佗、董奉
D.张仲景、华佗、葛洪
答案:
1.C2.B3.A4.C5.A6.C7.A8.B
判断
1.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发明了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方法。
2.明朝吴又可(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所著的《黄帝内经》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
答案:
1.错。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
2.错。明朝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往期精彩回顾01公务员全面扩招?冷静公考上岸班车来接你!02招聘丨我们老板说想给细致又狂野的你发薪水03招聘丨老板说要找有慧根的有缘人04招聘丨一起冷静一下!欢迎大家添加静静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