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57集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zd/190915/7465523.html

第57讲少阴寒化证(1)

第57讲少阴寒化证(1)

同学们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节课给少阴病开了一个头,少因病的病变设计到手足少阴心肾和肾经。由于少阴心是主火的,肾是主水的,而少阴肾呢又是人体的元阳元阴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的时候常常会涉及到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我们说少阴病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组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虚衰的证候。

从少阴病的分类来说,我们上次谈到了少阴病的主要征候是少阴脏病,当素体少阴阳虚阴盛的时候,邪气从阴化寒就容易出现少阴寒化证,而素体少阴阴虚阳亢的时候,邪气从阳化热,就容易出现少阴的热化证,所以少阴的证候就有少阴的寒化和热化两类的不同。

我们上次课说道少阴病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的。脉微主阳虚,脉细主阴虚,这样的脉象体现了少阴病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这样一个病变本质。所谓但欲寐就是精神萎靡不振,严重一些的就是病人精神不振,意识朦胧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下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这样的一个精神状态正提示了人的阴精阳气不足,精神失养,这是少阴病的提纲证。

随后我们谈到了少阴寒化证的临床特征是以自利而渴小便清长为主要临床表现。这个自利我们强调了它大便特征是下利清谷,完谷不化,我们强调了它的病机是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这个口渴提示了少阴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化;小便白小便清长提示了少阴阳不制水,阳不摄阴。这是以真阳虚衰为主的少阴寒化证,以正气为主。

有没有以邪盛为主的少阴寒化证呢?有。

下面我们接着看原文条,请大家打开讲义第页,看原文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少阴病的脉象不是脉微细吗?这次怎么又出现了脉阴阳俱紧呢?我们说对少阴阳衰阴盛来说,有的是以正虚为主的。正虚为主的征候就是应该是脉微细,但欲寐的,自利而渴小便白。还又一种情况是以寒盛为主,这叫寒盛伤阳,尽管你的身体可能还是比较棒,棒小伙子,结果你跑到零下20度,30度,40度的地方,又遇到雪崩把你埋了半截,你琢摩琢摩你的少阴阳气再旺,这个阴寒邪气也太盛了,这就造成你手脚冰凉,全身僵硬,这是什么证候呢?是寒盛伤阳的证候,以邪气盛为主。所以它的脉象不是脉微细的而是脉阴阳俱紧。

在《伤寒论》中出现脉阴阳俱紧的脉象见于太阳病和少阴病,当寒邪伤表的时候,因为寒是阴邪,寒是主收引的,寒邪伤表就容易使肌肤的筋脉拘挛,这个时候脉摸上去寸关尺三部脉都紧。寒伤太阳之表,脉阴阳俱紧是脉阴阳俱浮紧,寒伤少阴之里,脉阴阳俱紧是脉阴阳俱沉紧。所以太阳病和少阴病都有阴阳俱紧的脉象,浮紧的属太阳,沉紧的属少阴。为什么不是脉微细呢?因为这是寒盛伤阳而不是真阳衰微,寒盛伤阳,阳不摄阴所以出现了"反汗出",为何用个"反"字呢,这是和太阳寒伤表相比较而言的。寒盛伤阳气如果是伤表阳的话,那就会寒邪闭表,不汗出,现在反汗出,这是寒伤里阳,阳不摄阴,所以出现了汗出。在此判断出是亡阳也,亡者伤也,这里的亡阳,也就是《伤寒论》中的亡阳与后世所说的亡阳的概念不同,亡者伤也,失也,丢失的失,亡阳是指伤阳,寒盛伤了阳气,而不是正虚为主。"此属少阴"说这个也属于少阴病,那当然属于少阴病了,因为是寒邪伤了少阴的阳气嘛,"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理应当出现什么症状呢?咽痛,这是寒伤少阴之经,因为少阴的经脉循喉咙挟舌本,当寒邪伤少阴经脉的时候,经脉拘挛所以就出现了咽喉的疼痛,寒伤太阳经出现头项强痛,寒伤阳明经出现额头疼痛,寒伤少阳经就出现了偏头痛,寒伤少阴经就出现了咽痛。"而复吐利"这是寒伤少阴之脏,少阴肾阳被寒邪所伤,不能够温暖脾胃,所以导致脾胃升降失调,于是乎出现了寒邪上逆的呕吐,寒邪下迫的下利。这种寒盛伤阳,和真正的少阴阳衰阴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寒盛伤阳以邪盛为主,一旦通过治疗,阳气恢复了,驱除寒邪外出,它的预后良好。就像我们在零下30度、40度的这种环境下出现了四肢冰凉,肢体僵硬,只要心跳没有停止,放到一个温暖的房间,经过紧急治疗,人一样可以活得很好。所以寒盛伤阳,病情预后比较好,而对于真阳衰微的少阴病,病情就比较严重了,因为人体的阳气,真阳大衰,生机已经接近泯灭,所以对于真阳衰微的证候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对于寒盛伤阳的证候预后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

我们讲太阴病的时候,"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那是以脾阳虚,脾气虚为主,运发失司,升降紊乱,寒湿内盛,寒湿下注的证候,那是以正气为主,我们在讲太阳病的时候还提到了一个"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此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则不能发黄,至七八日,遂燥烦下利十余行,必自止,此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这个太阴病为什么会自愈呢?那是以邪盛为主而不是以正虚为主。而太阴提纲证条那个太阴证,太阴脏虚寒证,以正虚为主,它就自利益甚,如果不去治疗,它就会发展到脾肾两虚,最后发展到真正的少阴病。所以在伤寒论三阴病中要判断它的预后的话,看它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盛为主,正虚为主的预后较差,邪盛为主的预后较好,甚至邪盛为主的还可以自愈。

下面我们看一下少阴病的治疗禁忌,条,条这两条都是我们学习的特别的重点,我们大体解释一下就可以了,"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位在里,不可发汗",这是个寒化证还是个热化证呢?脉细,我们一般情况下主阴伤,脉沉主病在里,脉数主有热,那完全把它看成是个阴虚有热的少阴热化证。少阴热化病在里当然不可发汗,发汗是治疗表证的。当然也有的注家说脉沉主阳虚,阳气虚鼓动无力,脉就沉伏不出,脉细主阴虚,阴阳两虚,脉数是正虚之后,一个虚性的代偿。这个脉数不主热,是正气虚了之后,一个虚性的代偿,象我们在太阳病篇所学的,"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闷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那个脉促,它就是脉快,它是胸阳不振,心阳不足,奋力袪邪的一个虚性的兴奋,虚性的代偿。如果要按这样解释的话,这个病又可以是一个少阴寒化证。那少阴寒化证也是病在里啊,那也不可以发汗。当然这两个观点我觉得都可以并存了,无论是热化还是寒化都应当禁汗。条,"少阴病,脉微",这个没有争议,这绝对是真阳衰微,鼓动无力的脉象,"不可发汗",仲景自己就说了,"亡阳故也",因为脉微提示了人体的阳气已伤,"阳已虚,尺脉若涩者",那在阳虚的基础上伴有了阴虚,弱是阳虚,涩是阴血不足,阴阳两虚,"复不可下",又不可以泻下,那当然了,阴阳两虚你还泻下,那这个大夫应该撤掉他执业医师资格的执照,阴阳两虚当然不能泻下。

好,前面我们学的这5条可以看成是仲景为少阴病所写的概说,下面我们具体来谈少阴病的证治。

我们刚才说过心是火脏,肾是水脏,肾又内藏原阴元阳,当病人素体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而出现少阴的寒化证,所以我们先谈少阴寒化证的证治。

少阴寒化证的证候比较多,首先我们要先谈谈阳衰阴盛证。我们讲义所收录的少阴阳衰阴盛的原文太少,所以我这里呢把《伤寒论》中涉及到的少阴阳衰阴盛证的全部的症状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归纳,然后我们再看原文。

对于少阴阳衰阴盛证来说,从全身的症状的表现上是畏寒蜷卧。你一走进病房,就看见这个病人钻在被窝里,盖很多的被子,手脚都蜷曲在被窝里,当你走到病床前的时候你发现他脑门上冒冷汗,冷汗自出,随后你摸摸他的脉,摸摸他的手脚,手脚冰凉,手足厥冷,你说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啊,他说我不仅手脚凉,我还四肢疼呢,所以四肢痛,这是一组症状。那么造成这种症状的病机是什么呢?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为什么有冷汗自出呢?是阳不摄阴。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就会出现冷汗自出,这是第一组症状。第二组症状表现在消化系统上,这就

是我们多次提到的下利清谷,完谷不化,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它的病机是什么呢?都会说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从泌尿系统的表现来看,小便清长这是阳不摄阴的表现,或者小便少,小便不利,当肾阳虚衰、气化失司的表现,因为人体的水液代谢要靠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当肾阳虚衰的时候,温煦的功能,推动的功能失调,于是乎人体的水液代谢失调,废水不能及时的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同样都是肾阳虚衰,在临床症状上发生了相反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小便清长,小便白,一种是小便不利,小便少。精神症状,但欲寐,他的病机我们不必再讲,上次已经讲过,那是阴精阳气虚衰,精神失养。不是肾阳虚衰吗?怎么又涉及到阴精了呢?因为阴阳是互根的,当真阳衰微的时候,人体的阴精也不能够化生,所以我们才说少阴病是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我们所说的阴阳俱衰的阴不是指的阴寒邪气,而是指的人体的真阴,人体的阴精。阳气虚衰以后不能够化生真阴,不能够化生阴精,于是乎也就导致了阴阳两衰。阴经阳气虚衰,精神失养,所以就出现了精神萎靡不振,这个人对周围的反映能力下降的这样一个精神证候。

脉象,少阴阳虚最轻的是脉沉,阳气虚不能够温通四周,所以阳气闭在体内,所以最轻的是脉沉,其次是脉微细,再重的是脉微欲绝。最重的是脉沉伏不出,或者说脉不出,摸不到脉,这是阳气虚,鼓动无力的表现。通过上述全身的症状,消化系统的症状,泌尿系统的症状,精神症状和这样的脉象,我们就把它叫做少阴阳衰阴盛证。

那这种证候怎么治疗呢?治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不是阳气衰吗?我用四逆汤回阳,使阳气回来。你不是有手脚发冷吗?我就用四逆汤,手脚发冷在《伤寒论》中叫厥逆,那我就用四逆汤来回阳,驱寒,救逆。四逆汤呢,因为他有干姜,附子,甘草,它可以治疗四肢厥逆,因此它就叫四逆汤。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少阳寒化证中的第一个证候叫阳衰阴盛证。

第二个证候是阴盛格阳证。阴盛格阳证的临床表现是在少阴阳衰阴盛的基础上加上身热反不恶寒,上述的症状全具备,那个症状没有呢?畏寒蜷卧没有了,因为它身热反不恶寒,所以畏寒蜷卧没有了,因为它身热反不恶寒,所以它畏寒蜷卧没有了,其它的冷汗自出,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完谷不化,或小便清长,或小便不利,但欲寐,脉微欲绝,这些症状都存在,这个身热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表现。阳气是什么,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放出热量的细微的物质,当阴寒邪气盛于内而把人体的阳气格于体表的时候,相对来说人体的体表的阳气密度接比较大,既然体表的阳气密度比较大,所以就出现身热,这种身热有可能用体温表可以测得出体温。

大家也许可以记得我们讲太阳病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句话讲得就是阴盛格阳证,在治疗上用通脉四逆汤,迫阴回阳,交通内外。阴寒太盛,所以要破阴,阳气衰亡,所以要回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阴阳不协调,阴阳相阻隔,所以要交通内外,通脉四逆汤的药物组成和四逆汤的组成是一样的,也是干姜、生附子和甘草。只不过是把干姜和生附子的量加大了,所以它叫通脉四逆汤。

少阴寒化证的第三个证候是阴盛戴阳证,阴盛戴阳证是在阴盛阳衰这一系列证候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其人面色赤。这是阴盛于内,戴阳于上的表现。这种面色赤主要表现在人体的颧骨出现一种浮红,就像喝醉酒的那个样子,面红如妆,就像涂了一种化妆用的颜料一样,它和那个阳明经脉受邪,缘缘面赤相比较,那个缘缘面赤从里到外都红,而阴盛戴阳的面赤是一种浮红。你再结合全身的症状来判断这是一个阳明经热的缘缘面赤呢还是一个阴盛戴阳的其人面色赤呢,这就容易区别了,这种证候怎么治疗呢?用白通汤,迫阴回阳,交通上下。

好,关于少阴寒化证的三个症状,阳衰阴盛证,阴盛格阳证,阴盛戴阳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法和用方我们就谈完了。

我们看看伤寒论中少阴病的原文,讲义页原文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个少阴病讲到了脉沉,就是少阴肾阳轻度的虚衰,还没有发展到脉微欲绝,脉沉伏不出的严重程度,这只是少阴阳虚的一个苗头,也没有发展到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畏寒蜷卧的严重程度。尽管如此,仲景还是要"急温之",要积极的救治,这叫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为什么呢?少阴病是一个心肾阴阳俱衰而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这个病见到苗头就要积极的救治,如果等它少阴证的全部症状都出现了,人体的正气已经衰亡,你再救治就困难的多。所以只要见到少阴肾阳衰的苗头,脉沉,这叫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那就"急温之",所以后世医家总结少阴病要急温,阳明要急下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少温急温如救逆然,阳明急下如救焚然",少阴病见到阳虚的苗头就要积极主动的及时地用温法,就像去救一个被水淹的人一样,你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他不会游泳,你说你等着啊,我去拿游泳衣去,你这样等你拿泳衣回来,这个人不早就淹死了吗?所以古人用这样一句话非常形象地比喻阳明燥热内盛容易下灼肝肾之阴,轻泻阳明就像救火,要果断,要迅速,要超前。而少阴阳衰,真阳衰微,所以治疗少阴阳虚的证候,也要积极的及时的去治疗。

四逆汤这张方子,甘草2两,干姜1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这个方子开的是几次的量啊,2次。那一次甘草用了15g,干姜用12g,附子一枚20g左右,就相当于1次用10g,用的都是生附子。在《伤寒论》中凡是与干姜同用的都是用生附子。在什么情况下用生附子,在什么情况下用炮附子呢?在回阳救逆的时候用生附子,在温里散寒的情况下用炮附子。在药物配伍上,凡是与干姜同用的就一定是生附子,有附子没有干姜就是炮附子。比如我们在太阳病篇提到过一个真武汤,真武汤是芍、姜、苓、术、附,这个姜是生姜不是干姜,所以附子就是炮附子。不过有一方子是例外,大家要记住,我们到厥阴篇的时候会学到一个乌梅丸,这个乌梅丸里既有干姜又有附子,但这个附子是炮附子而不是生附子,这点是个例外的。我再强调一遍,《伤寒论》中的方子,凡干姜与附子同用的是生附子,只有乌梅丸是个例外,乌梅丸这方子中虽然干姜与附子同用,但它用的是炮附子。

下面看条,是四逆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这里所说的证候不是真正的少阴病,而是少阴病的类似证。在《伤寒论》中把某些病的类似证,有时候也用这个病的名字来命名。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少阴病的类似证呢?他有手脚发凉,有欲吐不吐。你看我们上次课学到条的那个"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不就是有欲吐不吐吗?我们现在学的条也有欲吐不吐,还有手足寒,手脚发凉,这不是类似少阴病的证候吗?有时候一个类证仲景也用这个证候来命名,类似于少阴病也用少阴病来命名。好,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饮食入口即吐,这使我们想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胃热,我们前面不是说过吗,随食随吐谓之热,朝食幕吐,暮食朝吐谓之寒。现在入口即吐,可能是胃热,还有可能是有形邪气的阻滞,因为你胃里头堵着东西呢,他吃下去不能受纳啊,所以他马上就吐,有有形邪气的阻滞。我们现在得出的结论这是胃热呢还是有形邪气的阻滞啊,这里的症状提示了有形邪气的阻滞,而且仲景自己说了,此胸中实,这是第一组症状。平常的情况怎样呢?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是指平常,温温同愠愠,就是心中郁闷不舒服,这是有形邪气阻滞胸中气机的表现。因为有气机的郁闷,正气就想驱邪外出,人就想吐,但实邪阻遏,气机不畅,正气又无力驱邪外出,所以又吐不出来,这就是平常总觉得胸口心下郁闷,想吐又吐不出来。"始得之,手足寒",刚开始得的时候手足手脚发冷,这个时候手脚发冷不是阳虚四末失温而是寒阻胸阳,阳气不

能外达。脉弦主饮主痰,迟主阳虚有寒,伤寒论中的脉迟可以主阴血虚也可以主阳虚有寒。仲景怎么认识这个病机呢?此胸中实,我们在讲阳明胃家实的时候,提到这个实的概念,我们说从伤寒论中用实字的词例来看,凡是有有形病理产物的仲景都用实,结胸热实,寒实结胸,三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提到了"此为实",热入血室证提到了"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等等,这里用了实字那就提示了胸中有有形邪的阻滞,什么邪气呢?痰浊邪气,有痰浊邪气的阻滞。因为这是痰浊阻在胸中膈上,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因势利导,所以不能下,胸中膈上,用吐的方法这就叫因势利导,"当吐之,宜瓜蒂散",我们在太阳病的类证的时候谈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这一条主要是想描述的下面的一句话,讲四逆汤的另外的适应证,"若膈上有寒饮",因为我们前面讲的瓜蒂散证是治疗膈上有痰浊,后面讲的是有寒饮。寒饮犯胃,可见干呕,这个寒饮和有形的痰浊邪气不同,这是饮气,也就是水气,这是少阴阳虚,气化失司,寒饮之气上逆的一种表现,少阴阳虚气化失司,寒饮之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没有温化的功能,寒饮内生,寒饮之气上逆见干呕,这种情况下用温通的方法就可以了,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胸中膈上有寒饮的时候可以用四逆汤来温,也可以用理中汤来温,也可以中吴茱萸汤来温,

后面我们会陆陆续续提到,那主要看造成胸中膈上有寒饮的原因是什么?是肾阳虚呢,脾阳虚呢还是胃中阳气不足。因为无论是胃阳,脾阳还是肾阳的不足中,都可导致胸中膈上有寒饮之气的上逆,那你结合其它症状而判断是胃阳的问题,脾阳的问题,还是肾阳的问题,然后分别选取吴茱萸汤,四逆汤,理中汤来治疗。

关于理中汤和吴茱萸汤治疗寒饮的问题我们后面还会提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和条四逆汤的适应证之一,可以温化胸中寒饮的这一条加以鉴别。

学了这两条我们知道四逆汤的适应证之一是少阴寒化证的阳衰阴盛证,之二是温化由于肾阳虚造成的胸中膈上有寒饮。但是对于少阴阳虚阴盛的总体表现,这两条不能解决,所以我在黑板上给大家做了归纳和总结。

下面我们看看通脉四逆汤证,也就是阴盛戴阳证,讲义页最后一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这个里寒外热是这条的证机所在,里有真寒外有假热也就是阴盛格阳,里有真寒的表现是什么?下利清谷是一个,手足厥逆是一个,脉微欲绝是一个,这是阳衰阴盛证的临床表现,它的病机我们就不用再谈了。"身热反不恶寒",这里没有热啊,你怎么给加了个身热啊,只是说"身反不恶寒"吗?因为前面有一个里寒外热,把这个外热和身反不恶寒结合起来,这就是"身热反不恶寒",这是阴寒盛于内,把虚阳格于体表的表现,"其人面色赤",这是再阴盛格阳证中经常出现的伴有戴阳,所以格阳可以伴有戴阳,"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这个腹痛和咽痛,腹部和咽部都是足少阴肾经所通过的部位,足少阴肾经从足走喉吗,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这是由于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于经脉,于是出现腹痛,出现了咽痛。肾阳虚衰,寒邪上逆犯胃,所以出现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这样一个下利清谷的

证候,下利停止了,如果脉微欲绝恢复了正常的脉象,那我们知道这是阳气恢复,下利自止。现在下利停止了,脉都摸不到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下利伤阴,利无可利,真阴的耗竭。拉到最后没有东西可拉了,当然不拉了,肠道了没有内容物了,死人是不拉肚子的,所以"或利止、脉不出者"不是病好了,而是利无可利,下利没有东西可拉了,当然他不拉了。"通脉四逆汤主之",用通脉四逆汤来治疗。通脉四逆汤是迫阴回阳,通达内外的一张方子。你看药物组成,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四逆汤呢没有说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四逆汤呢干姜1两半,因此通脉四逆汤就是加重附子和干姜的用量,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强人是指身高比较高,体重较重的人,你不能解释为正气强盛的人,正气强盛的人怎么会得少阴病呢?更不能解释为绿林强盗,"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也是两次得量,服药后"其脉即出者愈",吃完药后脉恢复了,病就好了。"面色赤者,加葱9茎",这就兼有戴阳证的,我想汉代的葱不像今天的山东大葱,1根有二三斤那么重,要加上9根,那人受不了。我想是比较细一点的葱白。用大葱来干什么呢?通达阳气交通上下。"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腹中痛那是寒凝肾经,经脉拘挛,所以要加芍药养血柔筋,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这不是明显的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吗?"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我们说这个咽痛是寒伤少阴经脉,"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所以这个时候加个桔梗来开喉痹,去咽痛,"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出是真阴耗伤。我们说汉代的人参和我们现代的人参是不同的,它的养阴作用非常好,既然是真阴耗伤,它加人参和白虎加人参汤中加人参的目的是一样的,是养真阴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是方药的加减和和临床的实际证候相对应这才管用。

《伤寒论》中有7张方子后面附有加减,小青龙汤,小柴胡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真武汤,理中汤和枳实栀子汤。其中前6个方子加减比较重要,能够看出仲景的用药规律,如果有时间我们下去自己学学这些方子加减。

这节课我们谈了阳衰证,阴盛格阳证,休息一会后我们具体来谈阴盛戴阳证的原文。

往期回顾: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麦冬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鱼腥草(第26期)

人民日报:中医别丢了自信

温病学(1-72)

刘景源

央视重磅《中华医药抗击疫情》特别节目1-5集(全五集)

罗大伦讲述张锡纯医案—第四集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伸筋草(第29期)

广东中医药大学潘毅教授中医基础理论(1~)

郝万山《伤寒论》第1~3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4~6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7~9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0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1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2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3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4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5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6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7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8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19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20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21集郝万山《伤寒论》第22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23集

郝万山《伤寒论》第24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25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26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27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28集郝万山讲《伤寒论》29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0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1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2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3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4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5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6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7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8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39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40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41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42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43集郝万山讲《伤寒论》44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45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46集郝万山讲《伤寒论》47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48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49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50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51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52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53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54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55集

声明:本平台发布部分内容来自公开资料或者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如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给亲

如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给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看到。如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hl/11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