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基本常识 > 新冠疫情推动ldquo医疗IT新需求 >
新冠疫情推动ldquo医疗IT新需求
导读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望带来医疗IT新需求
我们认为本次新冠疫情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影响分两方面,短期看医疗就诊方式的切换,长期看医疗系统短板的补齐。短期看,院内就诊感染风险的提升造成轻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被迫切换,这种切换为互联网医疗远程问诊、药品配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疫情的出现打破医疗系统运行常态,进入一种紧急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往往会暴露常态下不会暴露的短板。中长期看,在紧急状态过去之后,这些短板需要被着力补齐。我们认为,院内信息化互联医院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升级,多是中长期需要着力补足的短板。
医疗IT新需求之一:互联网医疗
疫情或成为互联网医疗刚需落地的助推器。此次疫情具有高传染性的特点,医院成为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域。普通感冒等轻微病症患者采用在线问诊,送药上门的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医院进行暴露,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激增的病患数医院不堪重负,轻微症状患者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进行诊疗,医院接诊压力。
医疗IT新需求之二:区域卫生信息化
从历史来看,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激发新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热潮。这也是我们前文所说的补短板逻辑。年SARS疫情过后,我国启动了第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年H1N1疫情出现后,年,财政部和发改委连续启动了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这些公共卫生事件促使了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完成从无到有的覆盖。而应急防疫比信息汇总对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要求更高。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望催化新一轮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医疗IT新需求之三:物联网和互联互通
医院场景下,病人在挂号、问诊、缴费、检验、复诊、拿药等环节流动。伴随着这些流动的是各种物流和信息流,一般情况下,这种流动没有问题,但在高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下,这种流动就造成了院内传播非常大的风险。物联网和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就是要在保证信息和数据高效流动的前提下,降低人员流动的频率,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我们认为,物联网底层技术的成熟也为医疗领域物联网应用的大范围推广打下了基础,政策催化下互联互通评级有望再度升温。
底层上云、分级隔离、急诊ICU系统、异地结算有望加速
“新冠”疫情期间医疗体系协作和系统扩容需求上升,医疗IT系统底层上云对于防疫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协同性,二是扩展性。“新冠”疫情对于急诊系统、ICU系统、分级隔离、异地结算均产生了相较此前更大的需求,我们认为疫情结束后补短板性质的建设和采购有望加速。
新冠病毒疫情为医疗IT行业带来哪些新需求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国人心弦,也短期内改变了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对于医疗IT行业的影响同样深远。我们认为本次新冠疫情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影响分两方面,短期看医疗就诊方式的切换,长期看医疗系统短板的补齐。就短期看,医院激增的就诊量和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使得普通感冒医院就医成为一件高风险的事情,这种风险造成轻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被迫切换。我们认为,就诊方式的切换为互联网医疗远程问诊、药品配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疫情的出现打破医疗系统运行常态,进入一种紧急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往往会暴露常态下不会暴露的短板。中长期看,在紧急状态过去之后,这些短板需要被着力补齐。我们认为,院内信息化互联医院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升级,多是中长期需要着力补足的短板。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各省份远程医疗平台作用,鼓励医院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防治指导等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加强基础和安全保障。加快基础网络升级改造,保障医疗信息系统平稳运行,确保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稳定畅通。有条件的地方可运用5G等信息技术,医院网络稳定性和传输质量,满足患者救治工作需要。我们认为,政策支出下一轮医疗IT建设需求的方向,或促进医疗IT需求景气度提升。医疗IT新需求之一:互联网医疗
疫情或成为互联网医疗应用落地的助推器。此次疫情具有高传染性的特点,医院成为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域。普通感冒等轻微病症患者采用在线问诊,送药上门的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医院进行暴露,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激增的病患数医院不堪重负,轻微症状患者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进行诊疗,医院接诊压力。我们强调,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医疗资源的去中心化。医院的疾病救治拆成若干可以互联网化的环节,典型的环节包括三个:线上问诊、开电子处方、药品审核配送。线上问诊:医生具备网上问诊的资质(医生执业医院);初诊患者不能网上问诊;问诊的记录可追溯,可查询。开电子处方:医患双方有问诊的过程,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了解;填写电子处方:诊断结果、医嘱、药品用法用量;医生电子签名。药品审核配送:药师审核;药房发药(流通商有资质要求)。图表1:互联网医疗标准流程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
基于以上三个环节所产生的数据,医院能够在数据脱敏和分析之后探索主动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对接。医院业态,医院信息化发展阶段,由目前的网络化阶段,向更高级的医院、医院推动。图表2:医院信息化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36Kr、华泰证券研究所
从疫情对IT产业趋势影响来看,03年“非典”推动了网络电商的崛起。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有望推动医院向更高层次发展。医疗IT新需求之二:区域卫生信息化
疫情或开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新一轮高潮。从历史来看,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激发新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热潮。这也是我们前文所说的补短板逻辑。年SARS疫情过后,我国启动了第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SARS过后,原卫生部(现卫健委)在年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志着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年H1N1疫情出现后,年,财政部和发改委连续启动了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要求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省级平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时至今日,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覆盖。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望催化新一轮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后,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对居民来说,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升就医体验。对医务人员来说,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物资使用效率。?
图表3: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五类群体需求
资料来源:华为区域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白皮书、华泰证券研究所
医疗IT新需求之三:物联网和互联互通
医院场景下,病人在挂号、问诊、缴费、检验、复诊、拿药等环节流动。伴随着这些流动的是各种物流和信息流,一般情况下,这种流动没有问题,但在高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下,这种流动就造成了院内传播非常大的风险。物联网和互联互通,一个在数据采集层,一个在数据传输层,均致力于院内信息的高效传递。物联网和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就是要在保证信息和数据高效流动的前提下,降低人员流动的频率,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图表4:医院系统结构
资料来源:36Kr、华泰证券研究所
物联网底层技术的成熟也为医疗领域物联网应用的大范围推广打下了基础。根据年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物联网平台技术即将结束期望高峰期,并预计会在未来5至10年内大规模应用到各行各业。Gartner预测年,医疗场景需求将占到物联网技术需求的64%,全球医疗物联网或将突破亿美元。中国作为绝对人口大国,在医院领域有望释放广阔需求。?政策催化下互联互通评级有望再度升温。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年版)》。医院信息互联通测评的项目应用评级分为七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一、二级、三级、四级乙等、四级甲等、五级乙等、五级甲等。每个等级的要求由低到高逐级覆盖累加,即较高等级包含较低等级的全部要求。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水平的最低门槛为四级乙等,四级乙等的具体要求为:1)初步建医院信息平台;2)建成基于平台的电子病历共享文档库,门(急)诊部分电子病历共享文档符合国家标准;3)平台实现符合标准要求的注册服务以及与上级平台的基础交互服务;4)平台上的应用功能(公众服务应用、医疗服务应用、卫生管理应用)数量不少于13个;5)连通的业务系统(临床服务系统、医疗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数量不少于15个;6)联通的外部机构数量不少于3个。此外,卫健委还下发了关于电子病历的建设指导。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病历建设更容易,而互联医院原有IT架构的重构,执行起来阻力较大,导致年8月以来,医院IT建设的重心在电子病历上,而互联互通评级有所延后。年也是电子病历建设的考核年。我们认为经历此次疫情,互联互通评级重要性提升,而电子病历建设也基本完成,互联互通评级医院IT支出的重点。医疗IT新需求之四:底层上云
医疗IT系统底层上云对于防疫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协同性,二是扩展性。医院、跨科室、跨团队的沟通协作要求高,云化的底层系统意味着更便捷的互联互通,对于院内沟通协作,医院与管理部门间疫情数据的实时上报都有促进作用。另外,云架构更为灵活,可扩展性更强。医院短时间内流量和工作量激增,对于IT系统承载力的要求上升,也衍生出对新的功能模块的需求。在云架构下,可以更灵活,更快速地配置新的工作站和流程,方便组建新的团队和业务线,也方便跨院医联体的快速组建。图表5:云架构下IT功能的扩展性
资料来源:创业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