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副伤寒 > 预防保健 > 那些年,上海抗击疫情的往事 >
那些年,上海抗击疫情的往事
长宁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历史上,上海有关疫病的最早文字记载于明景泰五年(年),史曰:“是年夏,上海、华亭大疫,死者无数。”
此后的清朝、民国时期上海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疫病数十起,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卫生、医疗、疫苗接种的逐步完善和推广,许多曾经肆虐的传染病得以被消灭或基本消灭。
也许大家对许多传染病的名称并不熟悉,那么小编先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的分类标准: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为最高级)
甲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由表可见,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抗击的新冠肺炎和年的非典、年的甲肝(病毒性肝炎的一种)都是属于乙类传染病级别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身为甲级传染病的鼠疫和霍乱具有多么强大的破坏力。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梳理了历史上对上海影响较大的三次重大疫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年上海人民是如何采取措施应对疫情,以及如何慢慢走出阴霾的吧:
壹
霍乱
最早记载的霍乱在公元4世纪的印度及西藏出现,这种疾病多发生在夏季,是一种因摄入的水或食物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也就是说,霍乱的罪魁祸首不是病毒而是细菌。
感染者比较典型的症状表现是,经过几个小时至五天的潜伏期后,突然严重腹泻,液体大量从肠胃涌出,但通常没有腹痛或绞痛。当肠内的粪便被完全排泄后,就会排出典型的类似洗米水物质。患者会严重脱水甚至死亡;症状可由轻微至严重。
19世纪以来,世界上就曾发生过7次霍乱大流行。《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就曾以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30年代的哥伦比亚为背景,创作过一本脍炙人口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
年上海开埠后,作为近代重要的通商口岸,这里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各种流行疾病的频发地带。其中,霍乱是暴发最为频繁、影响最大的一种。历史记录中最为惨烈的是年。战乱引发的“难民潮”涌入上海,导致霍乱迅速蔓延。当年8月7日的《文汇报》报道:“本市霍乱流行以来有增无减,愈见猖獗,医院之病房早告人满竟至无法收容,为两年所未有。”此次霍乱记载的发病人数为人,死亡人数为人。
其实上海霍乱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密集,二是水质污染。
晚清时期上海的移入人口大量增加,当时就已经出现地价高昂,居住拥挤的状况,这也为瘟疫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上海小志》记载了上海出现地价飙升的现象,一般人付不起租金,只好一起合租。房间分割越来越窄,天井“小如一钱”,灶台只有几尺宽,真是所谓的“鸽子笼”。
年闸北水源性霍乱前,上海居民用水大多直接取自于黄浦江、苏州河。但这两条河的水质却非常恶劣,秽气熏蒸,蝇虫攒集。黄浦江的很多支流如杨树浦港、虹口港的水质比苏州河更差,肇家浜等是著名的臭水浜。在上海供水管理系统未进入良性轨道之前,饮用水安全卫生一直隐隐威胁着上海市居民的健康生活。
那么当时的政府又是怎样与这种被描述为“摧毁地球最可怕的瘟疫之一”斗争的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首先是要改变民众对霍乱的认识。当时的人们还受到迷信思想的影响,年的霍乱中闸北区每家每户都在门前悬挂了一幅石灰图,就是祈求阻挡疫鬼进门。因此,当时的市政府卫生管理部门极为重视霍乱知识的普及和宣讲。每一季都会印刷防止霍乱传染的海报张挂于街道和住宅区的醒之目处。医学团体则派处专业医生去街头、学校、居民区演讲,一些慈善组织也自发活动。年6月6日,上海举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反霍乱大游行,参与者多是受过霍乱之苦的市民、医务工作者和大学生。他们甚至抬出病患者还有因病身亡者的棺木,以此警醒市民。
针对霍乱的公开卫生课
其次是做好预防工作。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免疫工作的地区,早在医院便为公众设站施种牛痘。年上海开始全面推广免费注射霍乱预防针制度。工作人员在街头设摊,为往来市民免费接种。被接种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都被一一记录下来,并附上相应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已接种过的市民,还能拿到一张防疫证明书。但仍有很多人不相信接种有用,贫苦百姓更是不能理解疫苗的作用。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宣传和推广后,人们才慢慢认识到接种疫苗是防疫的有效办法。当后来华南地区霍乱流行时,上海法租界没有发现一个病例。
市民在法租界街头接种疫苗
宣传接种霍乱疫苗海报
第三是在源头上消灭污染源。在闸北区年的水源性霍乱事件暴发后,全市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清洁水源运动。从年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通令实行水厂验水报告制度,自来水厂每天都要检验水质,并将结果送至卫生处,每周在各大报公布结果。另外还号召市民不要向水源中倾倒垃圾粪便,不饮用不洁净的河水。卫生处还与自来水公司合作,在那些需要清洁水源的地点安装“防疫龙头”,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洁净水。
医院和诊所。年3月10日,医院在闸北成立,传染病医院接受专业医治。医院外,上海各区的卫生事务所、诊疗所也纷纷成立,如高桥区卫生事务所、吴淞江湾两区卫生事务所、南市诊疗及沪南卫生事务所等等。由于流行病患者大多为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无法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当局为此规医院与诊疗所,一律免费诊疗,以资就近救济病人。这一决定对于有效医治患者、控制疾病扩大传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是建立和完善现代防疫制度。年,上海卫生局联合市内有关机构、群众团体、社会热心人士、防疫专家等,共同组建了防疫委员会并设为常设机构。他们的工作流程相当完善,放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落后:(1)及时上报,信息透明。卫生局医院、诊所,一经发现传染病人就填写上报。同时还与全国各省市交换疫情,择重要内容公布提醒市民。(2)专员指导,考察病源。当收到传染病例报告后,防疫总队派专员前往断定病症,考察疫病来源、传染途径、为病家杀毒,辅导隔离医治、实行免疫接种并灌输卫生教育常识等等。卫生局还邀请法租界研究院与市各私立化验所的医师协助检验病菌,在最快时间内诊断病例,以免耽搁病人的医治。(3)强制隔离,控制传播。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由于他们的努力,年的霍乱早趋消亡,没有大规模暴发。
贰
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HAV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潜伏期2至6个星期,平均一个月,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者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会出现黄疸,也常见无症状感染者。
32年前的龙年,几乎是在湖北新冠肺炎暴发的同一时期,上海的甲肝疫情震惊全国,确诊病例数一度“骇人听闻”↓
1月18日:43例
1月19日:例
1月22日:例
1月23日:例
1月27日:例
1月31日:例
……
年5月时已达到31万
可大家知道吗,在当时,小编之前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还没出台呢。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应对举措不可谓不迅速,不可谓不果断。政府通过征用中小学、旅馆等场所,几天内就增加了11.8万张临时床位,并为患者提供全免费治疗。
事件的起因又是一场由“吃”引发的灾难。
年1月16日和17日,上医院医院发现20余名因食毛蚶而患甲型肝炎的病人。
1月18日登出的这篇个字的短消息是年上海甲肝暴发时的第一篇相关报道,当时还并不能完全确定受污染的毛蚶中是否含有甲型肝炎病毒,但媒体已迅速向市民发出第一声预警。
1月21日起,由于感染人数成倍增长,肝炎疫情从之前的一旬一报改为一日一报,街头巷尾的情绪一下子紧张起来。在1月19日至3月18日的两个月中,累计发病数为多例,日报告发病数超过1万例的长达16天。要知道,当时上海人口总数不过万。
此后,一系列宣传措施陆续跟上,卫生部门与市、区各级宣教机构,报刊、广播、电视等文化宣传部门,医院、工厂、社区等密切配合,多渠道、多层次广泛深入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市民的自我保健能力,用科学知识化解市民的疑虑。《新民晚报》《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向市民宣传甲肝的防治知识;上海电视台《医药顾问》栏目邀请肝病防治专家宣传肝炎防治知识;市、区卫生教育部门先后印发万份文字宣传资料,发到千家万户。
床位和医护人员的缺口是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时任上海副市长分管卫生工作的谢丽娟回忆道:“医院,排队办入院手续,后来干脆不排队了,看到有空床位就直接抢,医院不得不请警察来维持秩序。对于每天动辄上万的病人来说,全市仅有的5.5万张床位实在杯水车薪,只能开设‘医院’。”此后,谢丽娟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走访基层,了解发病的情况,然后向各区的区长们提要求,要开出多少床位,必须让绝大部分病人都能住院。另一方面,她和卫生系统的相关负责人四处去做动员工作。比如请有些国有企业腾出一些库房,作为临时收治病人的场所,要求街道想办法把一些空余的空间利用起来,将一些小旅馆作为医院。还有一些刚造好还没有分配的居民住宅、放假中的学校的教室和宿舍也被动员起来,作为临时病房。据统计,最终全市共增设了个隔离点和张床位。
如果说病房可以通过征用募集,那医护人员的短缺就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当时全市10多万医务人员中,约有6万多人都扑到了防治肝炎的第一线,但相比每天成千上万增长的新增病例,人手仍然是紧缺的,许多医护人员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来应对病魔。医院里,“陈丽萱医生的儿子和女儿都同时染上了甲肝,需要她照料,医院里照料病人。”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
医院毛蚶门诊医生预检患者有无黄疸
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甲肝疫情在一个月之后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过了年2月20日的最高峰,发病人数马上就下来了,到了2月下旬已经降到了和日常差不多的发病率,日发病人数比最高的日发病人数下降了80%以上。
龙年春节期间鼓励市民少出门
由于全市消毒、隔离工作做得好,没有出现第二波疫情。上海的35万患者之中,最后有28个死亡病例,最终死亡率是万分之八,按照国际标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低的,在之后的一次国际防治甲型肝炎的研讨交流会上与会的外国专家认为,上海的应对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年甲肝暴发期间,我们制定了食品卫生联席会议制度,让各个部门都尽好自己的责任。因为这不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情——其实卫生系统不是肇事者,而是救火队。这个联席机制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我们能再早一点建立这个机制,大家统一认识,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毛蚶进来。”谢丽娟说道。经历过那次甲肝大暴发,上海市民在饮食习惯上也吸取了教训。因此应对疫病,我们更应以预防为主,从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做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甲肝大流行时,湖北兄弟对我们伸出过援手。
《人民日报》刊文缓解各地对上海甲肝疫情的紧张情绪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湖北省的兄弟也曾为上海人民“雪中送炭”。黄石市药材公司先后派出16辆卡车送来价值近万元的9种治疗甲型肝炎中成药支援上海。第一次派出的6辆满载药材的卡车行至安徽桐城县时因道路积雪,有两辆不慎倾翻,但其余车辆仍克服困难赶在春节前把药送到了上海。
甲肝风波虽然过去了,但它也给我国的公卫系统敲响了警钟,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正式出台。
叁
非典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一种由感染SARS冠状病毒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患者起病急,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咳嗽和呼吸系统症状等。
2年12月,中国南方某些城市开始出现“非典”病例。得益于应对甲肝的经验和传染病防控应急预警机制的建立,年1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开始警惕监视疫情对上海可能产生的影响。2月11日春节刚过,市卫生局向市政府书面报告《关于近期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非典型肺炎”的情况》,正式拉开上海防治“非典”战役的序幕。
此时上海的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万,但从4月4日确诊第1例病人到疫情结束,上海共救治“非典”病人8例,其中治愈出院6例,无1例医务人员感染,且病例都为散发状态,未出现大规模聚集性暴发。这样的防控效果无疑是显著的,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上海是怎么做到的:
一是制定法规,打牢基础。面对大规模疫情,上海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国内“非典”疫情出现后,市委、市政府紧急组织专家研究编制“非典”的防治预案和工作指南。市人大、市政府启动紧急立法程序,文件涉及预防控制、科学防治、消毒管理、降低影响、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为防治“非典”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月2日,市政府下发《关于做好本市非典型肺炎预防和控制的通知》,明确相应的应急办法。
4月14日,明确铁路、民航等部门在车站、码头客运站、候机楼等旅客集散场所设立“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学留验站;在各类交通工具上储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消毒物品;对“非典”严重地区来沪的旅客以及货车驾驶员、随车人员,实行个人健康信息登记制度;由有关部门继续对入境的飞机、船舶实行零报告制度。
4月16日,把疫情分为A、B、C、D四个级别。
4月23日,明确对进入上海的乘客实行测量体温和填写健康申报表制度;严格对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进行消毒;严格限制举办大型活动,严格控制外出开会、旅游、考察活动。
铁路上海站对来往旅客进行体检
年4月5日,上海各大媒体及时报道了第一例输入型“非典”患者
5月9日,市政府印发《关于降低非典型肺炎对本市部分行业影响的若干政策》。
5月12日,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非典”防治期间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
……
7月下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林局、市工商局《关于本市严禁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意见》。
防范“非典”的相关基层宣传活动在上海大街小巷铺开
二是自上而下,各司其职。在市委、市政府召集下,上海成立了35个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天分析各种情况,协调组织全市的防范工作,制订严密的应对预案,以确保上海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由14名临床呼吸科、传染病、流行病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参加的防治专家委员会成立。此外,全市还建立起一整套疾病监测网络和反应机制,个医疗机构被确定为“非典”监测点,并确定医院、医院等4家医院为“非典”医院,专门的急救车辆全天候待命。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诊治,防止疾病的传播。
→
英国皇家海军“利物浦号”驱逐舰“入乡随俗”,每日对舰员实施体温检测
←
在沪的外籍人士也加入志愿者行列,参与公交消毒工作
→
上海图书馆对外借书库加强消毒工作
←
厂家加班加点生产硫磺皂等防“非典”产品
→
邮政包裹
进行消毒
←
加紧生产抗“非典”药物
除了积极有效地落实防控措施,宣传系统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强化了上海人民的防范意识。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市健康教育部门作了抽样调查,市民对“非典”的知晓率超过97%,对“非典”防治知识准确掌握的达88%,对政府能控制“非典”充满信心的比例达92.5%。
防“非典”宣传资料发放到社区
随着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上海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上海最终战胜了疾病,“非典”疫情过去了。
肆
结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霍乱到非典,上海对抗传染病的防控体系虽然已趋于成熟,但社会在发展,病毒和细菌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前进的步伐也不应该停歇。“非典”过后十多年的今天,上海又迎来了新冠肺炎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回顾当年那些疫情的现实意义所在。传染病既能置人死地,也能让人懂得生之珍贵,激发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人类唯有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才能在疫情面前筑起最坚实的防线。
文章综合自:
1.朱敏彦主编;上海通志馆编,上海防疫史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06.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页.
2.《回眸百年前上海那几场霍乱大流行》,《新民晚报》,9-8-23,版次:B13
3.《年,上海的甲肝疫情及防治》,方志上海
4.《年,上海打赢了一场甲肝大流行防治战
改革开放亲历者说》,上观新闻
5.《31万人感染的甲肝风波过后,为何朱镕基说“重振雄风的日子就快到了”》,上观新闻
6.《上海市原副市长回忆年上海甲肝大暴发》,《中国新闻周刊》,-2-10,总第期
7.《众志成城抗时疫
年,上海都做了什么》,方志上海
供稿:长宁区图书馆信息文献部董宜唯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