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致病寒,分析
寒、严冬季节冰、雪、寒霜,寒风凛冽,悚骨清冷。如风寒犯人先侵入足太阳经,症状头痛项强,腰脊皆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伤风。
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大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医圣。根据《素问》中的六经传变规律,通过潜心的研究归纳,开创了对阴阳六经诊、疗的辨证论治,拟定出对六经的正治方药,和经过误治的解救方药。张仲景医圣的《伤寒论》药方,与《金匮要略》药方,皆受到历来医家一致公认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称用药物治病的“万世师表”。关于对伤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阳经的治疗:伤寒、身痛脉浮紧无汗者,宜用发汗驱邪。
伤风、头痛发热汗自出脉浮缓者,宜用解肌和表除邪。
如病邪传入半表半里之少阳胆经而寒热往来者,用和解法以调和表里。
若病邪传入阳明胃经化为燥热伤津而汗出口渴脉洪大者,用辛凉生津以清热。如邪气入里腑结不通其两寸口脉沉实者,用消导等法除邪。
如病邪深入足三阴经化为诸寒症者,用温热下焦的“四逆汤”辈治疗。
由于风寒之邪,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故《伤寒论》中一切主治的药方(除特殊因寒化为燥热之症而采用寒凉甘润的治疗外)大多以温阳与存津液为治疗的宗旨。
根据笔者临床以来,见患“伤寒传六经”之病逐渐减少,可能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有关,不知北方严寒地区如何?仅有极少数人在冬寒季节里感染伤寒传经,但病症表现,仅见到足三阳经的“表证”为多,或是传入足三阳经的“腑里”而止。由此,认为风寒之邪不易传过足三阳经的界限而进入足三阴经,效实际传入足三明经的病症极少。笔者常见到亲体本自“阴寒”之人,突然又遭受到寒凉的气候,或是由寒凉的饮食所导致而直中阴经。”(却未经过三阳经的表证而“直中”阴经)其常见症状:发病突然,腹痛腹泄,甚则下利清谷,腹痛如绞,四肢厥逆,面色惨白,或面客滞青色全身寒悚。症轻者脉沉、小、迟涩;症重者脉微将绝。治宜回阳救逆。
贫道常遇此症,缺乏中药救急时即采用西药:用“盐酸肾上腺本”lmg与“硫酸阿托品”。0.5mg混合。用5号针头,选取三个穴位注射,每个穴位,各注入“三分之一”药量。先取左、右“阴陵泉”针八五分深注射;后取“气海穴”针入三分注射。采用此法,救人甚多。回阳救急,收效迅速。经用药物穴位上注射治疗后,一般十分钟左右即获捷效。最适合治疗突然脱阳“直中阴经”的阴寒之急证,因患者的体内气血未损,一得药物挥发回阳,病即全愈。
若是患病多日由伤寒六经的传变而传入足三明致厥致泄者,其身体的元阳已经受损还当选用“四逆”回阳等方处治,或兼用温灸法亦可。
“伤寒六经”的辨证和处方,不仅只为了治伤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经”的理法,方药,还可借鉴启发另化裁出治疗其它疾病的立方立法。例如《温病条辩》的诊,疗法则,就是借鉴《伤寒论》道理,再以“寒、温”两性相对立的观点而化裁出来的治病方法。关于“伤寒传六经”的详细诊疗内容,当参考《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