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饮食宜清淡少喝冰镇饮品多吃苦味

6月21日是夏至,为一年中日照最长的一天,也是中医养生论中非常重要的节气。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聊聊夏至养生的那些事儿。

竹蔗茅根饮,夏至消暑气

夏至时,人的身体由于气血外张,脾胃机能相对减弱,饮食应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避免大鱼大肉或高汤大补,以起到调理胃气、保养精气的作用。同时,人们还应适当进食具有清热、解暑、养阴功效的食物,以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此次,为大家介绍两款夏至保健汤品。

竹蔗茅根饮。做法:鲜白茅根克,竹蔗克,将竹蔗切碎略捣,加入鲜白茅根,加水适量,煎沸去渣饮用。功效:清热生津、止咳止呕。可用于夏季保健或作为消暑凉茶饮用,也适合肺热咳嗽、咳痰黄稠、胃热呕吐的患者饮用。

茅根粥。鲜白茅根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取鲜茅根择净,切碎后煎煮取汁,去渣,入粳米煮至粥快熟时,加入冰糖再煮4~5分钟即可。功效:清热祛湿、凉血止血,适合伴有水肿、小便不利、尿血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白茅根又称兰根、茹根、地节根、甜草根等,《本草图经》记载白茅根“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适于夏季食疗,是南方清热、养阴、生津的常用药食两用之品。白茅根性味甘、寒,归肺、胃、心、膀胱经,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逆等症状,或者火毒内盛所致的吐血流鼻血、小便淋沥涩痛等症状。

白茅根单品还可治疗多种病证,如治鼻出血不止,取茅根研成末,用米汤送服;治肺热气喘,用生茅根一把,切细,加水两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有良效。

冰镇饮品尽量少喝可多吃苦味食物

夏季人体对睡眠的需求有别于冬春,适宜晚睡早起,且睡眠时间不宜太长,午餐后安排30分钟左右午休,同时注意防蚊虫叮咬。另外,盛夏紫外线强度大,室外工作和活动时,应该携带一些凉茶、藿香正气液等清凉解暑物品,以防不慎中暑,建议出行提前半小时涂好防晒用品。

夏天养生,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夏天炎热,人体出汗多,水分和氯、钠、钾、钙矿物质流失大,因此应注意膳食营养摄入均衡,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吃瓜果类应季蔬菜,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会比较好。夏季气候炎热,饮食宜清淡,要多吃杂粮,多吃苦味和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红柿、鲫鱼、黄瓜、苦瓜、苦菊等。不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吃喝大量的凉菜、冷食、西瓜、冰镇啤酒等冷饮,这造成了肠胃功能紊乱,导致腹泻、腹痛。另外,由于气温升高,食物中的各种细菌生长繁殖很快,常温放置的熟食容易被细菌污染,即使放在冰箱里,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还有,炎热的时候,人们常在空调房里生活和工作,身体机能往往下降,身体抵抗力会变弱,病菌易感性增强,容易发生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急性肠胃炎、急性胰腺炎和霉菌性肠炎等肠胃疾病。

对此建议夏天可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骨头汤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否则伤胃。另外可多吃粥,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都是很好的夏季饮品。由于南方地区湿热气候较重,建议可以熬薏米土茯苓红豆粥,这三种食物可以一起熬粥,也可以熬水喝,对于脾虚胃寒的人群,不建议加糖喝。

当然,最简单的消暑解渴办法还是多喝茶,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暴热夏至消暑别伤了阳气

中医养生专家指出,夏至养生应以养心吃“苦”为主,在消暑去热的同时,切莫因此伤了阳气。

1.西瓜翠衣清暑解热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0个节气,是反映春夏更替的节气之一。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今年的6月21日6时34分,即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温带,因此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夏至日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日子。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以及“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描述的就是这个特殊的天文现象。古人认为,夏至是大气中的阳气充盛到了极点,阳极阴生,从夏至日开始,将逐渐呈现出一种阳消阴长的趋势,反映在天地万物中,便是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炎热多雨,人体往往汗出多,容易疲惫,出现一个阳气盛于外,耗伤津液的状态,因此,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适量食用苦味食物对调养身心有益。中医有味药物叫西瓜翠衣,是取西瓜的果皮,削去内层柔软部分,洗净,晒干。也有将外面青皮削去,仅取其中间部分制成。《饮片新参》说其“淡平微苦”,归脾胃二经,功能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治疗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之症。清代名医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说,此物能“凉惊涤暑”。炎炎夏日,如能取西瓜翠衣加入日常饮食当中,则能达到调养身心的效果。

孔府名菜“一卵孵双凤”即以鸡肉、干贝、蘑菇及西瓜皮等制成的。此菜用西瓜和雏鸡肉加干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据说孔府曾用此菜宴请清帝王、进贡慈禧太后。清朝末期,该菜传入江苏各地,成为人人喜爱的夏令名吃。

2.夏季养阳可用艾灸

经常待在空调房中,时间长了就容易耗伤人体阳气,出现“空调病”,最常见的就是膝关节、颈椎、腰椎、肩膀等部位的关节疼痛。同时,夏季炎热,有些人吃得或喝得太凉,喝冰镇啤酒不过瘾,还要再加冰块,也会伤到阳气。根据“夏季养阳”的道理,到了夏季需要注意对自身阳气的充实,保护自己的阳气。

用艾灸温阳的方法,可以缓解夏日“空调病”的症状。艾灸取大椎穴有温阳散寒的作用,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大椎穴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大椎穴,并距离皮肤2-3cm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而取足三里穴则有固护阳气,补中益气的作用,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仰卧的体位,施灸者将艾条对准足三里穴,并距离皮肤2-3cm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乌梅冰糖饮不可冰镇饮

中医学有云“夏至一阴生”,即一年阳气在夏至当天升发至极点,万物的生机在此时最为显现,而在夏至之后阳气转为收敛、沉降的阶段,人身也应该顺应大自然阳气收敛的趋势,否则易出现上火、疲乏、烦躁等各种情况。

依照中医有关理论,年(丙申年)夏至两个火叠加的阶段,是火热燥明显的一个时间,相对其他年份人体更容易出现不能适应节气转变带来的由升转降的过程。乌梅冰糖饮出自中医经典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记载乌梅“收而不涩,能生津液”,能消食积,冰糖补益中土以配合乌梅酸甘化阴之余又能兼能清润,两者配合能使在外的火热燥得以收敛,且无寒凉降火药物损伤脾胃之弊,最适合夏至暑热之时饮用,户外工作者、易于上火烦躁者尤宜。若饮食积滞重、不欲饮食者,可酌加少量陈皮、山楂理气消食;自觉烦躁严重者,可加玫瑰花疏肝解郁。

不过,乌梅冰糖饮偏酸,且含一定糖分,消化道溃疡及糖尿病患者慎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乌梅冰糖饮放温服用即可,不用冰镇,否则容易损失人体阳气。

夏至食疗

“一卵孵双凤”

材料:椭圆形西瓜一个(约克),小母鸡2只(约克),水发海参50克,水发冬菇25克,水发玉兰片(笋干)25克,火腿25克,水发干贝50克,葱姜丝少许;料酒、精盐、西瓜汁及橄榄油少许。

制法:西瓜削去外皮,切盖,挖出瓜瓤,留瓜皮约2-3厘米厚,洗净备用。将玉兰片、海参、冬菇、火腿切成长片,除火腿外,都用沸水氽过捞出。小母鸡宰杀后,去毛及五脏,择洗干净,剔骨留肉,放入盆中,加入料酒、精盐、味精、橄榄油、西瓜汁、玉兰片、海参、冬菇、葱姜丝,拌匀,腌至入味。将西瓜放入大瓷盆内,然后把腌好的鸡连同配料一起装入西瓜中,盖上瓜盖,用竹签别住。旺火蒸至鸡烂时取出,开盖即可食用。

五味龙眼洋参茶

材料:五味子5克,西洋参5克,龙眼肉5克,冰糖20克(1-2人份)。

制法:将五味子洗净,去杂质;西洋参浸透切片;龙眼肉洗净,去杂质,将冰糖打碎成屑。将五味子、西洋参、龙眼肉、冰糖屑同放炖杯内,加入清水毫升,放在武火上炖,再用文火炖煮25分钟即成。

功效:益气生津,养心安神。

乌梅冰糖饮

材料:乌梅15-30克,冰糖适量(分量根据各人口味添加);陈皮、玫瑰花、山楂根据各人情况选用3-5克。

制法:乌梅、陈皮、玫瑰花、山楂加水-0毫升,大火滚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放温后即可服用,无需冰镇。

夏至养生重在“养心”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到了夏至,才刚刚进入炎热的季节,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节后,气温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3庚日就进入伏天。伏天也称三伏,为一年最热的日子,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头伏、二伏和末伏。夏至养生重点:“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夏至养生你一定要知道的六件事:

 心态平缓

  进入夏季,心情变得容易急躁,《黄帝内经》说,夏季要使志无怒,即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压抑自己。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就是这个道理。心情不好时可以少吃一些甜食缓解一下,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体力也能给你带来好心情。

  夏至养生须防暑

  夏至期间,全国气温高、光照足、雨水也多,农作物生长旺盛。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

  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伤害健康。做好防暑工作,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

  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起居养生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艾灸养生

  生病的人大多属于阳虚体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最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恰当补水

  夏季气候炽热,挤地铁耗费更大,要注意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要怕费事不喝水。少喝冰水,过凉的饮料会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有一些温热的水反而更解渴。

  夏至养生注意

  养生重点:“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

  夏至宜吃食物膳食调养中,应以易消化、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适量补充蛋白质。如,芝麻、核桃、黑木耳、瘦肉、蛋类、奶类等。多吃一些酸味食品,如山楂、西红柿、橙子等。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热利湿的食物,可以多吃些养心食物,如莲子、红枣、小米。

  夏至忌吃食物忌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要过早或过多吃生冷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还要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精神调摄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切忌暴喜伤心。

  防病保健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

  运动锻炼此时可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参加晨练,以舒缓运动为主,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避免出大汗,以伤阴阳。

夏季适宜柔性运动

尽管提倡人要常年适当运动,但每个时节的运动量大小、运动方式、时间等都有讲究。如夏至过后,天气炎热,运动最好安排在清晨阳光初照或夕阳西下时为好,宜选择柔和、动作缓慢的散步、跳舞、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时间在1小时左右。

夏季不适宜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容易出现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在运动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应适当饮用淡盐水、红豆绿豆糖水,或吃些西瓜等。运动后虽很热很渴,但应强调控制冷食冷饮,如各种碳酸饮料、汽水、冷冻过的瓜果等,避免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另外,运动后不能立即用冷水洗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头痛等多种疾病。

睡眠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盛的时节,这时候不仅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征,保护阳气外,还得注意“夏至—阴生”的情况。民间传有夏至是“阴阳争死生分”的说法。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这个时节,除了注意消暑解渴外,情绪上应该尽量平静,不应大悲大喜,饮食上还是要尽量清淡,少食用煎炒油炸的食物。同时注意睡眠,做到早睡早起。

夏至,顾名思义是夏天的到来。由于天气的原因,这时候大多数人会出现全身困倦乏力,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夏天高温到来之时,患有这种症状的人也明显增多。市民黄小姐这几天就抓了几副中药吃,“失眠一个多月了,每天凌晨两点多才睡着,中途几次惊醒,到了六点多就睡不着了,”如此反复,以致影响到黄小姐日常的工作,“上班时无缘无故就会头晕,有时冒冷汗,严重时想呕吐。”无奈之下,黄小姐只好求助医生,“体虚、血压低,营养不足,一大堆毛病。”数着诊疗结果的同时,黄小姐不断打着哈欠。

养生专家解释,像黄小姐这种情况的患者并不少见,最主要是气温升高造成人的焦虑和烦躁,在食欲不振和生活、工作压力之下,这些积累许久的糟糕情绪就会迸发。

另外,由于夏至气温升高,排汗系统也出现变化,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这就使得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如果这时候不及时补充水分,人体的血容量就会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痛头晕。如果更严重的话,随着水分流失多,体内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还容易诱发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据介绍,造成头痛头晕的另一种原因是,人体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可以使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从而发生头痛头晕。

这时候,为了减少头痛头晕,还得注意休息时间的调整。养生专家称,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夏至至,一阴始生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到了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然而,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来,所以夏至还是盛夏的起点。

夏至之后天气炎热、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大,我们常常会有身处蒸箱的感觉,身体往往疲乏而粘腻。在这个时候,未冷藏的饭菜及切开的瓜果容易腐烂变质、蚊虫繁殖迅速、肠道传播的病菌也容易滋生,急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明显增多,所以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剩饭菜、尽量少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夏至阳盛,暑湿困阻,多数人会食欲不振、身体困重,因此夏至之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适当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茼蒿、芥兰、菊花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消暑食物,另外,要避免食物过咸、过甜。这里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我们民间一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夏季吃姜不仅能够健脾开胃、化湿止呕,还可以防止夏季过食生冷以后造成的胃满、胃痛,食用生姜有利于平衡夏季体内的阴气,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夏至之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伴随着汗液,人体会流失大量的水分、电解质,所以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注重水分及电解质的摄入。平时生活中可以根据家庭成员体质的情况煮些绿豆汤、酸梅汤、赤小豆薏仁汤、陈皮赤小豆汤、竹叶薄荷茶、荷叶汤、生脉汤(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等汤品饮用,可以达到清热养阴、祛暑敛汗的目的。此时补水要以多次、少量、慢饮为法,以避免短时间摄入大量的水,增加身体内脏器的负担。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夏至日这一天强盛到极点,夏至过后,盛极必衰,阳极阴生,阴气也从这一天开始滋长。所以这时的生活起居一方面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又要适应阴气始生于下的变化,以保证阴气的顺利上升。由于夏至炎热,人体出汗多,汗孔张大、腠理开泄,容易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同时夏至已经伏阴在内,所以乘凉、冷饮、吹空调都要适当;要注意预防中暑、避免长时间日晒;锻炼也应选在早晚进行,而且不宜过分剧烈;要使用温水沐浴,不仅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还可以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夏至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我们往往容易出现不明原因的心烦意乱、脾气暴躁的情况,从而发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带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与夏季属火,五脏对应心有关,所以夏至之后要注重养心,要适当的增加静坐冥想的时间,同时要注重自我的精神调节,做到“心静自然凉”,保持心平气和,不暴怒,不过度劳累。《养生论》有云:“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农历五月的养生四宝

端午节,正值农历五月初。农历五月古称中夏、午月、雨月、恶月,是万物生长繁茂、桃红柳绿、各类应季果蔬上市的季节。但由于时近盛夏,湿热郁蒸,蚊蝇滋生,百虫活跃,多种常见疾病也在此时趁机流行起来。因此,在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特别重视这一时间段的疾病防疫和健康养生,创立了辟邪免灾、烟熏消毒、“蓄兰沐浴”等防病养生方法,并特别从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开始在门墙上挂菖蒲、艾叶、青蒿,食用大蒜,或用雄黄辟邪杀菌,甚至饮用极少量雄黄酒。

时至现代,因人们认识到雄黄有毒,饮用雄黄酒可致中毒,故此习俗已基本免除,但悬挂菖蒲、艾叶及青蒿,食用大蒜的习俗依然时兴。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荆楚岁时记》中即载有端午时节民间“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悬于门户驱邪避晦的习俗,其后尚有把艾草、菖蒲和大蒜并称为“三友”者,即以菖蒲作剑,艾草作鞭,大蒜作锤,避退毒虫,抑杀病害,斩妖除魔,驱毒避邪。发现青蒿治疟后,人们将此四物视为农历五月的养生“四宝”。

菖蒲,驱蚊能手

菖蒲有石菖蒲、水菖蒲之分。石菖蒲多野生于山涧溪流和水石缝隙处,植株稍矮小;水菖蒲多生于池塘水草边或溪沟边,植株稍高大,剑叶更长,根茎略粗壮,色微红。民间在端午期间悬挂于门前的多为水菖蒲。它还被称为“天下第一雅草”,一度成为文人雅士栽种、把玩之品,苏东坡等著名文学家和诗词学家多有咏赞,如苏东坡诗赞:“碧玉碗盛红玛瑙,青盆水养石菖蒲”“斓斑碎石养菖蒲,一勺清泉半石盂”,并称菖蒲“忍苦寒,安淡泊”。

菖蒲在民间素有“驱蚊小能手”的称号。古代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用红布条或者红颜色的线将菖蒲系起,插在门楣上,让此时活动频繁的蛇虫鼠蚁绕行,以防止传染疾病。

菖蒲入药历史悠久,0多年前的医药著作中即有记载。中医认为,菖蒲味辛、苦而气香,性温,属芳香开窍药,可以帮助人体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古代多用于痰蒙清窍、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及湿浊蕴阻脾胃等病症。现代医学证明,菖蒲中主要含有的挥发油等成分,具有镇静、抗惊厥、抗抑郁、改善学习记忆和抗脑损伤等药理作用,为中医临床较常用的药物,一般用量3~10克,多配入复方中用。

青蒿,对抗暑热

青蒿,亦名蒿、草蒿、方溃、香蒿。将其挂在门庭,用于驱除山岚瘴气的方法古已有之。

中医认为,青蒿性偏凉,能清虚热、除骨蒸。对夏季外感暑热,发热烦渴等症状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对夏季流行的疾病,如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都可用青蒿防治。

现代医学证明,青蒿主要含有青蒿素、青蒿酸、青蒿醇及黄酮类、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疟作用。其实,早在我国晋代,在著名的医学家葛洪的著作中,就有用其治疗疟疾的记载。当代屠呦呦等科学家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使世界上无数疟疾患者免除了病痛,并成为人们







































点滴型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lkv.com/wahl/10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