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见伤寒前言
写在前面
20年时间,看过很多遍伤寒论,每次都是懵懵懂懂。先看伤寒论,金匮要略,总觉得书中部分内容前后不别,前言不搭后语,后终于得见伤寒杂病论,总算把理顺下来了。
但是追溯千年,仲景年代终不合道理,深知张师乃书生而非医生,为救医道而改道医为药医。读者可研究三国便知,黄巾战事都是医术太好,平定叛乱必当灭道,而医从与教。医典也在焚灭之列。传承医典,张师之功可谓大矣。另外,在过去,医术不是正道,而是江湖八大门的旁门左道。所以不为人所重视。
《伤寒杂病论》8万字,洋洋洒洒,却说得一头雾水,不得不说,张师传递了药方,却难以让人记住,越学越乱。本人根据自己学习心得,以方领书,重新汇集原书精华,让同学读者,能够方便辨析单方的范围,大小空间和用量多少。在张师面前,我并不高于任何同学,只是从方剂的角度,重新审视《伤寒杂病论》,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另类解释。这样的编撰,不用专业学习,普通人都可以学会伤寒。我学会了伤寒,也希望同学和我一样,得入真景。
编书,黄帝说过“易用难忘”,我们穷列药方用途,发现居然太简单了。深入来说,用药方看各种病例,看药方的局限和抓手,也能分析单味药的用途和特点。这有点像数学中的因式分解,用众多结果分析出特别因素的使用价值。
因为到今天,我们也没有找到《汤液经法》,而今再有神农氏尝试草药,这也是个长期的工程。草药尝试也应分单味药,双味药,多味药。草药万年,今天的所有品种都实现了化肥法度,草药重新梳理定级归经归脏,恐怕真需要有胆识的人实施此浩瀚工程,非一些只为糊口或贪图富贵者能想,岂真勇士所能体悟而得!
本书以《伤寒杂病论》为底本,从书中先开始的部分选择汤方,逐步列出汤方在本书中每一处使用,呈现使用汤方的整个段落。以便读者针对单一汤方有全面的了解。
比如调胃承气汤,在全书中出现9次,分别在伤寒例、太阳证、阳明经中使用。
组成为: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1两=约15克)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经过整体分析,调胃承气汤是在白虎汤之上的作用药方,调胃承气汤主要是和胃的作用,是小于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的作用,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主要是‘和’的作用,所谓‘攻下’是指大承气汤,具有一定的危险。
书中每个汤方构成如下:
基础部分
(汤方序号)汤方名称
组成和剂量
熬制和服用
汤方出处
(01)含有汤方内容整段选取
(02)含有汤方内容整段选取
汤方在书中出处
(03)含有汤方内容整段选取
…
但凡只用一次的汤方,我们能很容易地看出单种草药的药性。像乌梅丸这样的简化名称方剂,也只出现过2回,只是为了治疗蛔虫,治疗他病,仅仅跟上一句‘又主久利’。而乌梅也只是在乌梅丸中使用,并未出现在其他方剂中。因此我们断定,书中乌梅药用指向,仅为治疗蛔虫,及其带来的泄利。